最新目录

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以思想道德修养(3)

来源: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5-13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所谓“减”,就是在时间紧、内容多的情况下,“减掉”教材中非重点的内容、学生一看得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。任课教师

所谓“减”,就是在时间紧、内容多的情况下,“减掉”教材中非重点的内容、学生一看得懂的内容以及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复的内容。任课教师要根据所授班级学生的文理科学科背景,针对性地开展“基础”课程的教学工作。针对文科背景的同学,高中时期已经学习过部分的知识点,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减少该部分知识点的基础讲解,多进行一些延伸,把知识点讲深。本科生的知识基础、理解能力要比专科生好一些,那么在本科生的课堂上,应该把易理解的部分进行适当删减。

所谓“详”,就是对全书的重点章节、对每一章的重难点、对学生感兴趣且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的章节,进行重点、详细、全面的讲解。“基础”课程的每一章都有重难点内容,重难点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,对于这部分内容,“基础”课程任课教师应该认真仔细地讲解。对学生感兴趣的且易出现误区的部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重点讲解,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,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,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道德观和法治观。

所谓“略”,就是思政教材上有,但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学过或在本教材上多次提到的知识点,这些知识点往往是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的内容,可以不做详细讲解。“基础”教材上,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轻松理解到位的知识点,教师可以一笔带过,不用在课堂上花费过多的时间,这样可以做到重难点突出、讲解得当。

(四)采取师生互动方法,打破教师满堂灌行为

坚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,教师就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、做学生之所愿、解学生之所难。充分了解学生的当前具体情况,就成为了实施有效师生互动的前提,而要做到这些,“基础”课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课前、课中和课后三个关键时间段,并做好过渡衔接。

首先,“基础”课教师要做好“课前”的师生互动工作——课前准备工作。教材的内容都是从实践中来的,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,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情况。一是了解大部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;二是了解学生个体对教材的整体理解程度。根据所做的课前调研,教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,确定课堂师生互动的突破点,进而对本班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调整。而课前调研又进一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信息掌握进行动态调整,为课堂师生互动做好准备性工作。

其次,“基础”课教师要把握好“课中”黄金时期——课堂实时互动。教师可以采用“课前十分钟,学生上讲台”的活动方式,把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,给予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,这更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。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,教师认真倾听并以眼神、表情、手势等方式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,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刺激学生的表现欲,增强学生的自信心。学生展示结束后,教师再予以补充、指导。这种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模式,既打破了教师满堂灌的方法,又活跃了课堂气氛,加深了学生对“基础”课程的理解。在授课过程中,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交流,养成学生爱思考问题的好习惯,可以采取加平时分数来激励同学们回答问题。同时,“基础”课程教师要适当地表扬和赞美学生,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在学习“基础”课程地过程中被肯定的满足感,激发学生学习“基础”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。

最后,“基础”课教师要做好的“课后”师生互动工作——课后跟踪反馈工作。教师可以通过问卷发放、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的收获及建议。问卷调查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,尤其是可以充分发挥QQ 群、学习通等线上平台的群投票功能,也可以借助问卷星等专业问卷平台进行。通过“课后”跟踪调查,一方面,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本次课知识掌握情况,为下次课的准备提供借鉴参考;另一方面,有助于教师持续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,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,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、道德观和法治观,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。

“基础”课程任课教师任重而道远,讲好“基础”课程有益于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,有助于学生树立主流意识形态,更好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服务。“基础”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,进一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。

[1]孟繁菊.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[J].长春师范大学学报,2020(5).

文章来源: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pwjcylczz.cn/qikandaodu/2021/0513/518.html



上一篇:社区治理辨析构建社区成员利益共同体
下一篇: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奠定高中数学基础

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投稿 |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编辑部|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版面费 |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